2015-11-18 10:20:00作者:张杰 张清俐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21世纪,人类进入了大规模开发利用海洋的时期,探索、开发、利用、保护海洋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行动。这同时也给海洋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出了更加迫切的研究任务。11月14—15日,2015“中国海洋文化理论前沿:历史认知与当代发展”学术研讨会在中国海洋大学召开,与会学者就如何发掘海洋文化的历史价值并推动其当代发展等前沿理论与实践问题展开探讨。
发布者:刘峰发布时间:2015-11-23浏览次数:34
2015-11-18 10:20:00作者:张杰 张清俐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21世纪,人类进入了大规模开发利用海洋的时期,探索、开发、利用、保护海洋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行动。这同时也给海洋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出了更加迫切的研究任务。11月14—15日,2015“中国海洋文化理论前沿:历史认知与当代发展”学术研讨会在中国海洋大学召开,与会学者就如何发掘海洋文化的历史价值并推动其当代发展等前沿理论与实践问题展开探讨。
发掘中华海洋文化时代价值
随着世界各国对海洋开发的重视,人们的海洋意识得到广泛提升。“理论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积淀和历史认知。”中国海洋大学海洋文化研究所所长曲金良说。
近年来,在中国海洋人文社科研究的推动下,曾经深受“欧洲中心论”等影响的“中国没有海洋文化”的论调已经没有了市场。当前中国学术界正在通过扎实的文献分析、相关文化遗产调查等,推进对中华海洋文化的特点、中华海洋文化与陆地文化的关系、发掘中华海洋文化价值等问题的研究。
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蔡丰明认为,中国传统海洋文化价值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生态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内涵就是讲求生态平衡,深刻反映了我国古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与认识。中华民族世代先民的认识与习俗所表现出的原始朴素的生态平衡理念,现已成为世界发展与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种重要的思想理论资源。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在海上丝路文明历史传承基础上的一种再造。广东海洋大学教授张开城在比较中西方海洋文化特点时认为,当代中国海洋强国建设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所坚持的和平友好、互助合作理念,是中华海洋文化在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的当代延续。
海洋文化研究要服务国家战略
“时代性所形成的海洋文化需求和内涵,与传统社会形态下的海洋文化和丝绸之路,既有联系又有变化。”上海海事大学教授时平认为,当代海洋文化建设应依据时代背景下的现实特点与环境,来探讨当代海洋文化新的特点和内涵。
与会学者认为,当代海洋文化研究应着眼于国家海洋发展战略和世界海洋发展中亟须解决的重大认识和观念问题,着眼于中国海洋文化遗产对当代海洋文化持续发展的启示意义和借鉴价值,有针对性地系统总结归纳、分析评价中国海洋文化主要层面的基本内涵、基本特点、历史过程及其动力机制、主要功能、成就、在各个时期的世界海洋文化发展格局中的地位,研究阐述在当代社会条件下传承、发展和创新中国海洋文化的功能作用。
近年来,国际学术界对中国海洋文化的兴趣与日俱增,“郑和下西洋”就是对中国海洋文化的研究热点之一。时平介绍说,郑和下西洋历史展现了中华文化和平价值取向,不少西方学者基于中国历史上这一最大的经略海洋实践的文化属性,来研究、认识中国今天的海洋经略。在该研究过程中,我国学者积极参与郑和研究的国际化可以成为中国海洋文化在国际化过程中的一种实践、探索和创新式发展。
构建海洋文化研究理论体系
自20世纪90年代,“海洋文化”进入学术研究视野以来,关于地方海洋社会、海洋经济贸易等内容,学术界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研究成果。
曲金良告诉记者,近年来学术界开展的相关课题主要围绕海洋文化理论、海洋文化史、海洋文化资源、海洋文化当代发展等方面,或侧重传统的历史的海洋文化,或关注海洋文化在当代的建设与发展,虽然各类微观研究已经积累丰富,但未来亟须以中国海洋文化特点和实践为基础进行系统的理论建设。
构建中国海洋文化理论体系已被提上海洋文化研究的日程。有学者认为,长期以来中国海洋文化的自觉研究更多在传统史学、文化学、文化史研究的夹缝中“生长”,而由于中国海洋文化研究的内涵体系十分庞大,必须以历史学、海洋学、文化学为主体进行多学科交叉整合研究才能整体把握,这需要学术界既要取得观念上的系统突破,又要取得实证上的扎实推进。
曲金良提出从本体论、价值论、发展论、学科论四个方面对中国海洋文化理论体系进行宏观架构。“只要对中国海洋文化、海洋文化史持整体观,就会看到,中国的海洋文化既有自身生产与发展的动力机制和体系,又与内陆文化相互依存、相互支撑、互动互融,从而使海洋文化的元素体现在中国文化整体的各个层面中。”曲金良介绍说。
版权所有:河海大学社科处
您是本站第1000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