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和解决时代提出的重大现实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近年来《八角茴香对卤鸡肉挥发性风味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网络会话中“呵呵”的功能研究》等论文引起不少争议。争议的焦点在于,这类选题新奇的研究能否满足国家、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而争议本身也折射出当前学术界对学术研究深层问题的思考和探索。选题视角可以不同,但国计民生问题仍然是社科研究的着力点。
深入研究时代重大现实问题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立足点是服务于国家与地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现实需求,主要途径就是紧紧围绕现实需求开展学术研究,更好地描述和解释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在工作中,应该尽可能地使自己的学术研究联系实际,围绕国家和社会的现实需要来确定研究课题,为国家民族的发展进步作出自己的贡献。”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何成轩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史”课题组成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刚刚结束在广西的调研。他提到,研究我国少数民族哲学史,能够从最深的精神世界的层次上,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精神世界、民族精神以及哲学思想的发展过程和基本结构,了解中国各民族相互对话、交流、融合的历史,从而增强各族人民的国家认同、中华民族认同意识,增强中华民族的伟大凝聚力。
研究历史上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变化,对今天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复旦大学教授邹逸麟参与了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的编纂工作。《中国历史地图集》內容包括历代疆域变迁、政区沿革、城镇村落兴衰、河湖变迁等,大凡数千年来中国历史地域形象的立体变化皆清晰可见。邹逸麟认为,“深入研究时代提出的重大现实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
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倪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学术研究应该对现实、未来进行观照。事实上,立足于现实提出的新课题,与时俱进着力研究,也是创新理论的根本路径。《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主编叶必丰告诉记者,能否满足国家、社会的现实需求是衡量一项学术研究是否具备创新性的重要标准。
问题意识是科研创新源动力
哲学社会科学的时代实践性,决定了它与现实生活和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紧密相连。有学者提出,深入实践,了解社会现实需求,才能确定有价值的哲学社会科学选题。邹逸麟表示,当前我国有两个重大问题需要研究:一是近年来我国经济、军事的发展已令世界瞩目。如何处理好与发达国家、欠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以及周边邻国的关系,使其消除疑虑,这需要高度的智慧。二是平衡国内各阶层利益,特別是照顾弱势群体(包括经济、政治、文化方面)的利益,构建和谐社会。
“确立一个好的哲学社会科学选题,要求科研工作者有敏锐的洞察力,要能及时察觉国家、社会发展中面临的和可能出现的矛盾及问题,并能准确提取位于矛盾背后的深层次逻辑。”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韩立民说,要做到这一点,除了研究者从宏观上把握国家、社会发展走向外,还要开展广泛的社会调查,深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线,了解社会现实需求。韩立民介绍,目前进行中的“我国海洋事业发展中的‘蓝色粮仓’战略研究”课题,就与研究团队长期以来的研究方向和早期的农业经济研究基础密切相关,而真正促成课题组研究“蓝色粮仓”问题,还源于课题组对接青岛市和山东省海洋和渔业经济发展现实需求,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时所作的系统思考和现实探索。
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温奉桥提出,具体到一项研究而言,首先应该有真正的问题意识,没有问题意识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创新思维,而这里所说的“问题”应该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需要分析解决的真问题,不是伪问题,更不是为了论文生造出来的问题。“学术研究讲究循序渐进和学术积淀,因此科研工作者的研究选题最好与自身的研究方向和既有研究基础一脉相承。” 韩立民告诉记者,在学者自己熟悉的领域和研究体系框架内,为国家和社会现实问题寻找答案,往往能够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基础理论研究是学术创新的基石
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报告显示,最近几年,我国国内外发明专利申请总数连续位居世界第一;就每年发表论文的数量而言,中国也是绝对的大国,单就科技论文而言,最近几年,其数量呈几何级数增长,但从论文或发明专利体现出来的原始创新能力来讲,学术论文数量与质量不相匹配,特别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在受访学者看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其原始型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依然存在。
何成轩告诉记者, 就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而言,要提高学术论文的创新性,不妨先从基础理论或资料建设方面着手,甚至是从语言文字的学习训练方面着手;在此坚实的基础之上,才能取得有自己独到见解的学术成果。
邹逸麟认为,应面向现实、面向实践进行理论研究,而且需要理论工作者加强自身的学风建设。他说,学风不正,做出的研究或抄袭前人,或文不对题,或虚浮不实。只有做好踏实的基础研究,不为功利、不为虚名,实事求是地研究,其成果才能有用。因为现实是千变万化的,只要做好基础研究即能以不变应万变。
“当前我国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存在着学风浮躁、急功近利和脱离实际等现象,严重制约了学术的创新性发展。”韩立民说,在学术理论研究中应把握好三个基本点:一是做学问要有求真务实的态度,严格按照学术规范、科研规律来探求真理,使研究成果能够经得住实践的检验。二是做学问要有济世的情怀,就是要理论联系实际,要面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来选题目和做研究,研究中要重视实地调研,多接地气,使研究成果能够服务于社会,应用于实践。三是做学问要有开放的心态,时刻注意吸收新的理论知识,关注新的实践成果。面对新现象、新问题,不拘泥于已有的理论方法,打破思维定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