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中国学术著作走出去

发布者:刘峰发布时间:2013-09-09浏览次数:35

    9月1日,第20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在京落幕。海外参展势头较往年更为活跃,不少世界知名学术出版机构齐聚北京,积极开展与国内学术出版机构的合作。在全媒体时代,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学术著作,中国学术著作该如何“走出去”等问题,引起了相关人士的讨论。

  世界需要中国学术

  记者从采访中,明显能够感受到国外学术界对中国学术成果的需求,尤其是近30年来,外界通过学术窗口了解中国社会经济理论动向、人口文化战略的需求不断增大。

  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教授李文溥告诉记者,他所在中心已与德国斯普林格出版集团签订了开放式合作协议,共同出版每年发布的“中国宏观经济预测与分析报告”。

  谈到与国外学术出版机构的合作,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吕文栋认为,这是一个良好的双向互动。“国内学者需要把具有一定价值的中国研究推向世界。国外学者也迫切需要一个窗口了解中国的变化及其对世界的影响。在这一良性互动中,中国学术研究的方法与水平已与国际接轨。”

  作为一家有170年历史的国际科技图书出版集团,斯普林格每年出版8000余种学术书籍和2200余种学术期刊,在全球设有10多个子公司。随着中国学术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它看到了中国学术市场的价值潜力,于2005年在北京设立办事处。至今,其规模已超过东京和新加坡办事处。由此,国外对中国学术成果的需求可见一斑。

  用中国语言讲好中国故事

  长久以来,如何提高中国学术话语权,让中国学术走向世界,一直是人们关注的话题,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并取得了不少优秀成果。但随着中国各项事业的高速发展,中国学术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却相对不足,学术著作的数量和影响也赶不上学术本身的发展。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邬书林日前表示,在学术文化的世界影响力方面,出版界做得还不够好。他举例,中国在世界上首先研制出了11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换流阀,但有关这一技术的出版物还很少。中国的桥梁设计具有世界水准,但这方面也未见重要的学术出版物面世。

  在考虑传播渠道之前,首先应该明确我们需要提供什么样的学术著作。学者表示,国外高度关注中国发展和中国问题研究,我们需要集中力量将自身的研究成果整理推出,如国家宏观经济形势、金融发展与改革、国际关系等。

  但不少学者也强调,学术著作应该追求内容至臻,要用中国语言讲好中国故事,坚持学术著作的理论创新和方法创新,多一些独立成果,少一些“照搬西方”式的解读,把学术著作水平提升到一定高度。

  数据库或可解决市场问题

  有了优秀的成果,如何有效地传播出去,形成实际影响力。对此,不少图书出版商和学者表示,可以从本届北京图博会关注的焦点“全媒体时代的数字传播”中借鉴一二。

  众所周知,数字时代的出版业要求融内容、技术、渠道于一体。有了内容和技术,还需要将其很好地融合在经营渠道中。

  李文溥认为,在学术著作的传播中可以借鉴已有的先进经验,将营销模式由传统纸质出版为主向数据库建设转变,纸质书籍采用订购形式控制成本,图书电子数据库可以灵活营销,这样打破传统的赢利模式或可解决学术著作的市场问题。目前国内学术论文数据库建设得很好,但学术著作的大规模系统数据库的缺口仍急需补上。

  目前,国内学术出版机构已经意识到“走出去”的重要价值,纷纷与国际学术出版商开展战略合作。专家表示,应积极探索整合资源,打造自身数字出版的平台和渠道。

作者:霍文琦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9月4日第49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