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思想力量引领学术未来——学者畅谈十八大报告精神

发布者:卢晶晶发布时间:2012-12-11浏览次数:33

    彩笔绘蓝图,思想引未来。胡锦涛同志代表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向党的十八大所作的报告,对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中国学术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采访了经济学、历史学、国际关系学、人口学、生态伦理学等学科的学者,请他们畅谈十八大报告对相关学科及研究领域的指导意义。受访学者表示,十八大报告绘制了未来中国的发展蓝图,令哲学社会科学界学者深感鼓舞。学者表示,要将报告精神落实到各自学科研究工作中,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以实际行动为文化强国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业服务。

  历史学责任

  瞿林东(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资深教授)

  以史学遗产服务小康社会建设

  小康社会不仅包含吃、穿、住等内容,还包括人的素质的提高,史学工作者责任重大

  十八大报告是中国历史进入一个新阶段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受到广泛关注。小康社会不仅具有物质层面的内容和目标,而且也有精神层面的内容和目标。在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中,文化层面、精神层面不可或缺,历史学者应发挥重要作用。

  首先要关注人的素质的提高。小康社会不仅包含吃、穿、住等内容,还包括人的素质的提高,包括历史学工作者在内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责任重大。中国史学遗产丰富,领导干部、各级公务员和公众都应学习历史,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和长期任务。其次,历史学工作者需要加强对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的研究和传播。揭示历史上各民族的历史文化认同和今天各民族的团结,对中国历史研究工作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国际关系学大国

  秦亚青(外交学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

  新型大国关系是重大课题

  如何建立新型大国关系,是政策和实践的重要议程,也是社会科学研究的重大课题

  十八大报告将《继续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为阐释中国外交的标题,提出了推动建立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新型大国关系的政策目标。如何建立新型大国关系,不仅是政策和实践的重要议程,也是社会科学研究的重大课题。

  研究新型大国关系,需要在几个方面作出切实努力:一是守成大国和新兴大国的双边关系。应破除国强必霸、强强必战等西方主流理论观点,深入思考经济相互依存、战略利益交汇、文明价值互补等因素如何推动合作,实现理论突破。二是全球治理中的大国多边关系。认真研究守成大国与新兴大国如何搭建多边治理的合作平台,使全球治理成为有利于人类和平与发展的重要机遇。三是将中国文化和文明实践中形成的世界观精髓发掘出来,形成系统的合作理论,使其成为国际关系知识宝库中的理论学派。

  人口学实践

  翟振武(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

  用实践推动理论创新学科发展

  人口学发展的重点应以实践为基础,以问题为导向,实现理论创新和学科发展

  十八大报告中多次论述有关人口的问题,如“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等。所有这些问题都是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实践问题。人口学本来就是一门应用性的社会科学,面对实践中如此复杂和重要的问题,人口学发展的重点更应以实践为基础,以问题为导向,实现理论创新和学科发展。实践是学科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为人口学发展提供了难得的肥沃土壤,人口学界会以十八大报告的精神为指导,用实践推动人口学的进一步发展。

  经济学转型

  史晋川(浙江大学经济学院院长)

  推进三大转型 实现翻番目标

  通过推动转型发展来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是经济学界需要深入研究的理论问题

  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目前,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达到5000美元,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人均翻一番,这个数字接近高收入国家和地区的水平。可以说,未来几年是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这一跨越必须把握科学发展这一主题,促进转型发展。转型发展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构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为核心内容的经济转型;第二,以解决收入分配、改善民生、改进社会管理和完善法治为核心内容的社会转型;第三,推进转型发展的关键是消除阻碍转型的体制机制障碍,实现体制机制转型。通过深化改革,加快推进体制转型,才能更好地推动经济和社会转型。通过大力推动转型发展来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是我国经济学界需要深入研究的理论问题,也是具有现实意义的重大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