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 全面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全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会议在宁召开

发布者:卢晶晶发布时间:2012-10-29浏览次数:103

10月10日,全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会议在南京召开,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李卫红,副省长傅自应出席会议并讲话;省政府副秘书长周游,教育部社科司司长杨光、副司长张东刚出席会议;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沈健作工作报告;省教育厅副厅长殷翔文主持会议并作会议总结;省教育厅副厅长杨湘宁、副巡视员李世恺出席会议;省委宣传部、省财政厅、省委党校、省社科联等部门负责同志出席了会议。

李卫红指出,去年以来,教育部制定出台一系列重要政策,对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推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作出全面部署。各地各高校抓住机遇,乘势而上,认真贯彻落实,相继召开会议,推出政策和规划,掀起了学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深入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热潮。近年来,江苏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把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作为建设教育强省、文化强省的重要目标,摆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提出了建设社科强省――全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会议在宁召开的战略目标,加强统筹规划,加大支持力度,推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立足地方实际,凝练研究方向,提高研究质量,在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建言、服务社会、扩大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

李卫红在讲话中指出,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经过这些年的锐意改革和创新发展,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建立了新的优势,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同时,也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一是江苏提出率先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二是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设文化强省的新目标,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三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李卫红在讲话中要求,一要紧紧围绕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大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和宣传;二要进一步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努力构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三要进一步推进成果转化应用,努力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四要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努力建设结构合理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五要进一步推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努力增强国际学术影响力。

傅自应在讲话中指出,江苏是一个经济大省,也是一个教育和文化大省,还是一个哲学社会科学大省。近年来全省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积极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全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呈现出积极向上、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建立了一批前沿科学,打造了一批科研创新和决策咨询的平台,产出了一批有影响的精品力作,涌现出一批社科名家。傅自应在讲话中还结合我省实际和现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对全省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出五点要求:一是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具有全球视野和面向世界;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必须突出中国特色、江苏特点;三是坚持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四是坚持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必须注重服务发展、指导实践;五是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强调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沈健在工作汇报中充分肯定了我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取得的显著成绩,分析了我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明确了我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进一步繁荣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他指出,我省要重点抓好八个方面的工作:加强内涵建设,不断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加大培养力度,着力造就一批杰出社科人才;围绕学术前沿,切实增强科研创新能力;强化服务意识,充分发挥资政惠民作用;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积极服务文化强省建设;扩大交流合作,增强国际影响力;深化体制改革,重点打造一批社科创新平台;加强高校思想文化阵地管理,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育人作用。他要求,全省高校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完善评价激励机制、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强化学术自律与学风建设,抓住机遇,凝心聚力,开拓创新,务实进取,全面推动我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跨越,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殷翔文在总结讲话中要求,各高校传达学习要及时认真、贯彻落实要措施到位。各高校与会代表要及时向学校党政领导班子作一次专题汇报,进行一次专题研究,做到“一个强化”和“三个明确”,即强化繁荣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和机遇意识;明确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总体要求,明确江苏高校进一步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工作目标、工作重点和主要任务,紧密结合本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实际,明确进一步推进本校哲学社会科学的总体思路、总体战略和工作安排;各高校要认真研究制定本校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规划或实施意见,并召开专题工作会议进行全面部署和落实。

全省高校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分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负责同志和科研管理部门负责人共250人参加会议。南京大学、苏州大学等8 所高校在会上分别作交流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