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科资讯
教育如何应对第三次工业革命

发布时间: 2013-03-11      访问次数: 443

    当今全球性危机仍在继续蔓延中,一场重大的变革迹象已经呈现,西方发达国家都在采取措施积极应对这场新的变革。一些专家学者把这场新的变革命名为“第三次工业革命”。在此时代背景下,中国教育如何培养适应第三次工业革命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创新型人才,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本期访谈嘉宾、华中师范大学教授、长江教育研究院院长周洪宇围绕此话题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何谓第三次工业革命

  第三次工业革命实质就是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和互联网的创新、融合与运用,从而导致工业、产业乃至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记者:现在大家都在谈第三次工业革命,并且有不同的看法,您如何界定第三次工业革命?

  周洪宇:近年来,工业革命出现了两种有代表性的新观点。2012年4月,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发表了有关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专题文章。该刊著名编辑保罗·麦基里认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是数字化革命,标志是3D(三维)打印技术,关注点是数字化制造和新能源、新材料的应用。著名学者杰里米·里夫金撰写了《第三次工业革命——新经济模式如何改变世界》一书,他提出了“第三次工业革命”模式,即互联网技术与可再生能源相融合。

  综合有关论述,我们这样给第三次工业革命作界定:第三次工业革命,实质就是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与互联网的创新、融合与运用,它的主要标志为数字制造技术、互联网技术和再生性能源技术的交互融合,从而导致社会生产方式、制造模式、生产组织方式等方面的重要变革,推动一批新兴产业诞生与发展,使人类进入生态和谐、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新社会。

  记者:第三次工业革命有什么样的特征?

  周洪宇:第三次工业革命实质就是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和互联网的创新、融合与运用,从而导致工业、产业乃至社会发生重大变革。这一过程将有四大特征:

  一是生活方式将凸显个性化。在“制造数字化”时代,人的个性化需求将随着3D打印技术的成熟,得到个性化满足,从而实现人的个性最大化。第三次工业革命时代,也就是人的个性化时代。消费的同时就是生产。购物在3D打印店里就能完成,这才是真正的体验式消费,边消费边生产。消费者也可以购买家用3D打印机,像从前那样自给自足,这就叫做反城市化。

  二是新能源将呈现无污化。人们目前经济与社会发展所依赖的化石能源已经显得紧张,并将逐步进入枯竭期,需要开发可替代的再生性能源,而且具有无污染的绿色特征,使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

  三是生产方式将表现为分散化。在以互联网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时代,将极大改变大规模的生产方式,实现个性化生产、分散化生产。生产组织方式将不需要大规模的厂房,不需要大批工人,也不需要往各地销售,而将实现家庭工厂化,每个家庭购买一台打印机即可实现自己所需要的物品,自己在电脑中设计自己想要的产品,然后直接“打印”出来。这种新的生产方式将改变以前的“集中的大规模生产”,转向“分散的个性化生产”。

  四是制造模式将成为打印化。制造业数字化将带来传统制造模式的革命。在数字化制造中,模具将不存在,所有的设计将在电脑中完成,然后通过数字化叠加技术,将产品直接从电脑中打印出来。

  记者:中国曾经错失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机遇,我们如何才能抓住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机遇?

  周洪宇:第三次工业革命正在人们身边发生着,密切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之所以没有抓住前两次工业革命,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当时的中国政府没有及时抓住变革契机,未能培养出适应第一、第二次工业革命需要的人才。如今,世界正处于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拂晓,第三次工业革命将给人类社会带来全方位的冲击,这种冲击集中反映在“如何培养出适应第三次工业革命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创新性人才”上。

  美国总统奥巴马2月13日在连任总统后的首份国情咨文中表示:“去年,我们在俄亥俄州的杨斯敦创造了第一个制造业革新中心。一个曾经的百叶窗式库房变成了一个艺术实验室。在那里,新工人在学习立体打印技术(即3D打印技术)。这种技术可以革新我们制作任何东西的方法。没有理由这在其他城镇不会发生。所以今晚,我宣布3个新的制造业中心开始建造。在这些地方,商业将和国防部以及能源部合作,把被全球化淘汰的区域转变成可以提供高科技工作岗位的中心。现在我向这届国会提议,帮助创建包括15个这样中心的网络,并且确保,下一次制造业革命就在美国发生。”这段话十分清楚,美国看到第三次工业革命已经来临,要马上建设3个这种新的制造业中心,发展15个这样的网络,并成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中心。

  我们如何面对这次工业革命?前两次工业革命的惨痛教训告诉我们:拥抱第三次工业革命,关键是教育要培养出适应第三次工业革命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

  第三次工业革命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他们不仅要具有普通劳动者的高素质,而且必须拥有创造思维和个性化思维。

  记者:第三次工业革命需要什么样素质的人才?

  周洪宇:不论是保罗·麦基里,还是杰里米·里夫金,他们都提出了个性化、定制化、差异化教学、分散合作的学习模式。

  如今,以“三新一网”为特征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究竟需要什么样素质的人才?

  第一类是大量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即在互联网信息技术平台上能够灵活运用各种技术的劳动者。首先,劳动者要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接受过系统的教育,并且具有创造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其次,劳动者要有较高的信息化获取与整合能力,必须会熟练使用互联网,熟悉相关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的知识,并通过电脑,实现互联网与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的融合运用。再其次,劳动者要有良好的品质,诸如与人合作、分享、创新、诚实、服务他人等。最后,劳动者必须具有全球视野和全球思维。

  第二类是相当多的高素质的高端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不同于普通劳动者,他们不仅要具有普通劳动者的高素质,而且必须拥有创造思维和个性化思维,具有开拓性、创造性,能开创新局面,能对社会发展做出创造性贡献。具体来讲,第三次工业革命需要的创新型人才素质应包含这样几个方面:第一,要有多元化的人生价值目标,即以创造潜能的开发、创新力的提高为核心,推动社会进步,服务社会,服务人类。第二,要有多维的创造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第三,要有多学科的知识结构,特别是互联网信息化技术的整合与开发能力。第四,要有张扬的个性化品质,即有理想、有自信心、善合作、会分享、懂感恩、能坚持、不自卑。创新型人才,是实现技术创新、科技发明、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只有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才能推动第三次工业革命对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的发展需要。

  记者:要培养出适应第三次工业革命需要的人才,我们的教育理念是否也该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变?

  周洪宇:第三次工业革命时代将是生态和谐、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因此,它所需要的教育应该是绿色的生态教育,教育不应该仅仅关注提高智商,而是更需要强调培养社会情绪能力。社会情绪能力是指对自己情绪的认知和控制,与他人一起工作时的互动、理解、合作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他人情绪的能力,要有同理心。社会情绪能力是第三次工业革命最需要的能力之一。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人才培养理念将在信息化互联网技术的交互平台上,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以人的综合素质的提升为核心,以云计算、云教育、大数据等新兴的交互式媒体的运用,以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与互联网的融合创新为手段,注重全球视野与全球思维的培养,构建绿色生态的教育教学质量体系,培养第三次工业革命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创新型人才。

  同时,传统的教师角色也发生颠覆性变化,教师是学习者,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简单知识传授,而是知识生命化的帮助者、知识生活化的引领者、知识生产化的促进者、知识生存化的合作者。人才培养的组织者与学习者的关系将是学习伙伴,是协作者、服务者关系。

  与之相应,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内容、人才培养方法和途径以及人才培养的体系、体制,都应该根据第三次工业革命提出的新要求进行改革调整。

  记者:在您看来,与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时代要求相对照,中国的教育还存在什么问题?

  周洪宇:中国教育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重课程、轻实践,重知识、轻素养,重传授、轻批判,没有真正贯彻以学生为本,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动手能力不强。人才培养模式单一,教学内容滞后,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不高,难以承担起实施素质教育的重任。教育信息化尚处于起步阶段,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教育国际化与发达国家比还有较大差距,教育财政保障体系尚未健全,教育立法基础比较薄弱,这些方面的问题,都成为中国教育迈向第三次工业革命时代的障碍。

  迎接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挑战

  我们要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培养创新型人才,使中国从人力资源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

  记者:您曾认为,要迎接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调整,首先要从思想观念转变做起,具体而言,如何转变?

  周洪宇:思想观念的转变是当务之急。其一,要加快育人观的转变:从“育分数”到“育人”。培养出具有鲜明个性、德性高尚、善于合作、创新力强、社会情绪能力好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创新型人才。我们要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培养创新型人才,把我国沉重的人口压力变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使中国从人力资源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

  其二,要加快学校观的转变:从“学校”到“社会”。学校的本质取向是一种共同体。我们的学校观迫切需要回归到“人”这一教育原点,让教育回归教育本真,回到大社会和大自然,培养人的亲自然情结,唤醒人的同理心。

  其三,要加快教师观的转变:从“传授者”到“学习者”。在第三次工业革命背景下,学校要调动一切资源为了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的生命成长。教师的角色要转化为:教师是学习者,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帮助者,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领者、参与者和促进者。教学不在传授,而在激励和鼓舞,让学生带着个性愉快成长,享受学习、享受学校、享受教育。

  其四,要加快学习观的转变:从“书本学”到“网络学”。在当今知识膨胀的时代,在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各种网络技术、新型媒体让人们学习的时空大大拓展,我们要树立网络学习、远程学习、终身学习的观念,充分运用云计算、云教育、大数据、大资源等互联网的交互平台,采用书本学与网络学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实现在线学习、网络课堂学习、远程学习。在真实世界与虚拟世界中实现分散合作学习,促进人的信息整合与运用能力、创新能力的养成。

  记者:在教学内容方面,该如何与时俱进呢?

  周洪宇:首先,要加快知识更新的速度。第三次工业革命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进入21世纪,知识老化速度不断加快。大量的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不断涌现。到目前为止,仅自然科学的类别就已超过2000门。在这样的时代,我们只有具备了比别人学得更多更快更好的能力,才能保持不变的竞争优势。现在,我们需要建立综合化的、整体的、整合的教材内容体系,加快知识更新速度,真正使教学内容与时俱进。

  其次,要加快数字化的整合与开发。随着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推进,特别是互联网交互平台、云计算、云教育等新型交互媒介的出现,数字化的学校、数字化的课程、数字化的教室、数字化的作业、数字化的电子书包等不断涌现。但是,目前这种数字化还处于孤立的、浅层次阶段,急需我们加快对数字化资源的整合与开发,树立数字化资源的整体观,注重内容的综合和资源间的整合,防止资源分化过细、彼此孤立隔离、内容重复和脱节,最终,形成系统的、优质的数字化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再其次,要加快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另外,要积极整合教材内容,改变教学内容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缺乏整合的现状,加强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记者: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把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作为新一轮教育体制改革的核心。人才培养体制改革该如何推进?

  周洪宇:人才培养体制改革是需要从观念、模式、制度等不同层面整体推进的系统工程。面对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冲击与挑战,我们必须加大以下三大方面的变革:

  一是要变革教育组织形式。如今,世界教育出现了开放化、远程化、网络化、在线化等特点,注重个性化、游戏化学习,打破了现有的班级授课制的批量生产的组织形式。我们的教育组织形式要尽快向个性化、分散化、远程化的教育组织形式转变。

  二是要变革教育方法与手段。第三次工业革命需要的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育的目的不是单纯传授知识,而更应该注重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因而,我国目前的灌输式、以教师为中心、以单纯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应第三次工业革命的需要,急需从“以学科为中心”向“以学习者为中心”转变,大力推行如互动式教学、混合式教学、探讨式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等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充分运用现代的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云教育、大数据、大资源包等,让教学方法与手段适应第三次工业革命的需要。

  三是要变革教育评价体系。当前的我国学校教育中,应试教育严重束缚了学生和教师的成长空间。考试分数单一的一元化评价方式是一种极端、片面的评价方式,扼杀了师生的创造性,使学生成为了只会考试的机器。因此,在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新形势下,我们必须改变单一的考试评价方式,转向网络学习评价、鼓励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等多元化评价,注重人的能力发展,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注重人的社会情绪力的引领,让每个人都带着个性成长,让每个学习者都拥有幸福一生的能力。

  记者:信息化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一个典型特征,那么教育信息化对于未来的教育发展又有何重要意义?

  周洪宇:我建议将教育信息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在十八大报告中,总共19次提到信息和信息化,说明中央对信息化的高度重视。但是,人们对“信息化对教育产生的革命性影响”还认识不足。应该把教育信息化建设提高到关乎国家富强、民族素质提升的战略高度,积极调动和开发全国教育系统内外的教育信息资源,促进对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以充分利用信息化的便利推进教育教学方式变革。要从战略高度加快落实《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并加大教育信息化经费投入,充分运用各种云平台、云计算、资源包、大数据等现代网络技术,为师生建立个人网络学习空间,促进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变革。

  我国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必须依靠“三轮驱动”,即教育信息化、教育国际化和教育终身化。“三轮驱动”是我国新时期培养人才的基础和关键,离开了教育信息化、教育国际化和教育终身化,我国迎接第三次工业革命将是一句空话。因此,在第三次工业革命扑面而来之际,我们必须高瞻远瞩,进一步把教育信息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同时,要加速教育国际化进程,积极完善终身教育体系,为我国迎接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冲击赢得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