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科资讯
改革要有哪些新思维

发布时间: 2013-01-15      访问次数: 400

从改革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到改革是第二次觉醒,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改革开放的新表述,为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

实践中,我们该形成哪些思想性、方法性的认识?还该有哪些原则性、规律性的把握?继本版连续推出7期“深化改革方法论”系列评论后,今天请来相关专家就此展开讨论,以期在更大范围内凝聚改革共识、激发改革热情。

强化“动力意识”——

应对困难挑战,唯有改革

房  宁

中国当代历史表明,只有改革才能破除前进道路上的体制障碍,只有改革才能为事业发展提供动力。改革,昭示着执政党励精图治的精神状态;改革,可以焕发蕴藏于人民群众中的无限创造力。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党在探索和领导改革开放的进程中积累了大量经验,其中最具特色也是最为重要的方法,就是“摸着石头过河”。习近平同志说:“摸着石头过河,是富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方法。”所谓“摸着石头过河”,就是强调实践第一,强调实践出真知。我们的改革没有现成经验可循,没有可以照章办事、照方抓药的理论可用,只有从眼前问题出发,依靠群众、群策群力,摸到规律,找出办法。在实践基础上,经过试点,形成具有普遍意义的经验,最后上升为指导全局的政策乃至理论。

与改革开放之初相比,现在的国情、党情、政情发生了很大变化,形势和局面复杂许多。因此,未来改革实践中,要更加注意政策与措施的协调性和均衡性,减少和防止体制内部、政策之间、措施之间的摩擦与矛盾。正如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加强宏观思考和顶层设计,加强改革措施的系统性、协调性,使改革开放的政策措施更具整体性,制度化水平也更高。

(作者为中国社科院政治学所所长、研究员)

树立“底线思维”——

从坏处准备,向最好努力

王  利

“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中央领导提出的“底线思维”,是一项至关重要的改革方法论。

底线思维体现改革的全局观。底线是统揽全局中的底线,全局是顾全底线时的全局。综观当前面临的国际国内大势,既有分享全球化红利的经济机遇,也有2008年以来的全球经济风险;既有继续维系大国关系基础上的世界和平、尝试设计国际战略新议题的国际合作,也有美国战略重心东移给我国周边带来的安全挑战。运用底线思维,谋划全局改革,要有从世界看中国、由外而内的新战略观,也要有从中国看世界、由内而外的新世界观。

底线思维强调改革的辩证法。它是关注矛盾转化的思维方式,着眼负面后果,建立防范体系。其特点是不仅要防范,更要积极转化,从坏处准备,向好处发展。要深化吏治改革,建立对改革者的激励保障制度。

底线思维凸显改革的实践论。“摸着石头过河”难免触碰底线,有些是群众利益的底线,处理不好就会产生群体性事件;有些是政策法规的问题,往往需要进行因地制宜的完善;有些是条块关系的界线,势必牵涉体制机制的重大调整。中国改革的一条重要方法论经验是:在实践中创新、调整、总结,地方竞争与中央统筹相结合。

运用底线思维,需要强调掌握改革实践的主动权。主动权从哪里来?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种矛盾中来,从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中来,从党和政府的自我革新中来。在实践中掌握改革主动权,在摸着石头过河中运用底线思维,中国改革将不断获得新的内涵。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所副研究员)

找准“改革突破口”——

让权力运作公开透明

高新民

在理论上探讨改革并不难,但实践中选择改革路径却复杂艰巨。无论怎样选择,都需要实现人民利益最大化,有利于体现人民的主体地位。

路径选择应有利于稳定发展。虽然改革会触动某些人的既得利益,但与平稳过渡并不矛盾。有的问题虽然更为重要,但如果容易造成大规模动荡,就不宜作为突破口。路径选择也要把握好改革的时机和步骤。有些领域,经济形势好的时候,人们普遍感觉不到改革的迫切性;经济形势下滑时进行改革,其迫切性易于理解,但也增加了风险。选择时机,是把握社会心理、把握科学性的问题。

有鉴于此,我认为,改革的路径选择应以权力运作公开透明、扩大群众民主参与为突破口,特别是要建立制度化的民众参与决策机制,从而为进一步改革提供可靠基础。

首先,老百姓最关心的是民生问题,但发展的成果不会天然地落在每一个人头上。共同分享,需要社会调节。可以有激烈革命式的调节,也可以有和平民主式的调节。而后者,就要尊重多数人利益、同时保护少数人合理合法利益。这样,社会公正秩序,将不依赖于领导人的个人素质变化,而是依赖于制度化的参与。换句话说,建立社会主义民主协商制度,可以和平、渐进地实现社会公正。

其次,发展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各地的头等大事。一些地方发生抵制化工项目上马等群体性事件,问题就在于决策过程不公开透明,没有群众参与、民主讨论、深入沟通的过程。因此,转变执政方式,权力运作公开透明,群众参与公共决策,是当下的必然选择。

第三,经济体制的改革归根结底是市场与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关系问题,政府向服务职能转换,转变领导方式,确定执政党和政府的权限职责,决策过程公开透明,既是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也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

最后,权力运作公开透明,是法治社会的题中之义,也是市场经济健康发育的必要条件,更是反腐倡廉赢得社会认可赢得人心的基础。以权力运作公开透明,扩大群众的民主参与为突破口,通过以上重要问题的解决,可以形成良好局面,为进一步改革提供可靠基础。 

(作者为中央党校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