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不平凡的2012即将过去,崭新而充满希望的2013正迎面而来。在新的一年,我国的人文社科学者将关注什么话题,会推出哪些新成果?本报记者最近采访了各专业、各领域的部分学者,让我们听听他们充满期待、充满信心的声音。
学术研究更上一层楼
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王小锡表示, 2013年将继续全力投入所从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相关重大课题的研究工作,在认真研读马克思恩格斯原著的基础上,进一步厘清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思想体系,为我国伦理学体系的发展与完善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西南大学文学院院长王本朝说,2013年,他将在过去十多年研究的基础上,继续中国现当代文学制度史的研究,争取在未来几年做出个人标志性的学术成果。
2013年,四川大学国际儒学研究院院长舒大刚要主持完成《儒藏》的扫尾编撰工作;黑河学院中国知青研究所常务副所长谢春芳则希望重点推进知青研究和围绕“中俄界江区域近代移民背景下的城市化”、“中俄跨界民族的历史变迁及文化认同”、“当代中俄文化交流”等课题项目展开研究。
南京师范大学青年学者陶小军在2012年获得江苏省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激动之余,陶小军也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表示要在即将到来的2013年,按期、高质地完成所申报的江苏省2012年度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进一步拓深书画作品与经济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并坚持书法创作。
关注社会民生 为政府建言献策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区域经济与投资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邓宏兵表示,将力争在研究思路和方法等方面有所突破,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建议和对策。2013年,他将重点关注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区域经济发展及区域协调发展问题。中山大学逻辑与认知研究所副所长、法学院教授熊明辉表示,2013年感兴趣的学术话题是如何推动全面依法治国,加强司法体制改革,推动公正司法和文明执法,不断提高司法公信力。他说:“2013年我的最大期望就是:我国司法体制能够乘新《刑事诉讼法》2013年1月1日实施之机,在公正司法和理性司法上出台一些明确的具体的举措。”
农民和农民工群体是中国经济的建设者,也是中国和谐社会的参与者,更应当是中国发展成果的受益者。华中农业大学农民权益保护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长健在2013年将继续致力于研究我国农业、农村、农民在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突出问题,以农民权益保护、农民合作组织建设、农业及生物知识产权保护等为切入点,深入研究“三农”问题,在系统实证调研的基础上,为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副主任彭非希望,2013年中国发展指数的编制研究及中国发展信心调查能够茁壮成长;政府能够在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制度性建设方面有实质性的突破和进展,让农民工群体真正融入城镇化的中国。
2013年,辽宁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辑刊》杂志社编辑室主任、研究员刘瑞弘计划在自己负责的栏目里就几个热点民生问题,如社会保障、医疗改革等,策划几组专题文章。另外,刘瑞弘还特别期待,无论是学术界还是整个国家和社会,都能扎实贯彻中央倡导的改进工作作风八项规定。
期待中国学术走向世界
学者们表示在即将到来的2013年中,一方面将继续深入研究地方文化,另一方面,也将继续用国际视野进行学术研究,并期待创建出走向世界的“中国学派”。
舒大刚希望,2013年,在有关政府部门的实质性支持下,《巴蜀全书》的编纂和巴蜀文化的研究能有较大进展,以促进地方文化建设。同时希望提高国际儒联在四川大学设立的“纳通儒学奖”的力度,将奖励范围由四川省扩展到整个西部地区,特别是能重奖扎根西部研究儒学、蜀学、关学等领域并取得重要成就的专家。边疆史学工作者李淑娟希望2013年国家有关部门能更加关注东北边疆问题研究,总结历代治理东北的经验,保持边疆稳定,加速东北地区发展。
2013年,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教授冯小波将对“中国南方旧石器时代文化传统”、“中、西方旧石器时代文化交流”等重大课题继续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加强与国际上旧石器时代考古研究最高水平的科研机构的合作,力争在“中、西方旧石器时代文化交流”、“人类演化——多地区起源论”等方面取得突破性成果。王本朝则希望中国学术能走向世界,在理论成果与研究方法上作出中国的贡献,在各个人文社科领域创建出“中国学派”。
学术期刊是学术成果的发表平台,也是推动学术发展、推动中国学术走向世界的重要力量。作为学界标志性的学术期刊,《中国社会科学》在新一年的举措,也受到学术界的关注。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负责人表示,在新的一年,《中国社会科学》将继续推动对基础理论和重大现实问题的深入研究,积极扶持交叉学科、新兴学科和边缘学科的稿件,持续关注对重大国情问题的有深度、有见解的优秀调研报告,还将继续注重文章的原创性、厚重性、宏观性,积极关注前沿问题,扶持新的学术生长点,引领学术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