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科资讯
以高度自觉意识引领马克思主义哲学新探索

发布时间: 2012-12-27      访问次数: 418

 对于2012年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而言,最为引人注目的关键词是“自觉”。就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而言,它主要由理论自觉、哲学自觉和文化自觉三个层面组成。把握住这三重自觉,也就把握住了2012年度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基本特征和发展态势。

  理论自觉与研究路径的选择

  《江海学刊》2012年第5期刊发了一组题为“理论自觉:从基础问题出发”的专题研讨文章。无独有偶,2012年度《中国哲学年鉴》马克思主义哲学年度研究报告的主题为:理论自觉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话语体系的当代建构。这两个相互独立的学术事件向学术界传达了一个强烈信号:必须将理论自觉提升到学术研究的新高度。

  自觉意味着反思,反思是为了更好地前进。2012年5月在复旦大学召开的“思想史与现实双重维度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学术研讨会集中反映了理论自觉和前进路径的选择问题。此次会议探讨的核心点在于,将理论自觉意识凝聚到对研究路径的反思和选择上。与会学者普遍认为,如何在思想史和现实的双重维度中,真正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并丰富其内容,构成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大问题。其实,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思想史和现实并非互不相关的两条路径,而是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从思想史角度展开研究,并非一味地回到“历史的故纸堆”中研究问题,而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语境”中为开拓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找到出路。从现实维度进行研究,同样需要借助思想的洞察力。毕竟,当我们在反思现实的时候,如果彻底拿走现实中所蕴涵的思想维度,那么无论是对现实概念的理解,还是对思想概念的理解,都会出现问题。总的来看,马克思主义哲学要在当代中国学术生态或者学术结构中保持主流地位,站在思想方法的高度,从思想史与现实双重维度来彰显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本性将成为又一学术生长点。

  哲学自觉与哲学的中国化

  对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而言,最大的哲学自觉在于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哲学要完成时代赋予的使命,就必须深入到社会实践的深处,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来把握和表达时代精神的精华和社会实践的本质,在解决时代所提出的重大课题的理论和实践活动中创新发展并引领时代。2012年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成就是在这条道路上迈出了新的一步。

  2012年10月在清华大学召开的主题为“德国古典哲学与马克思”的学术研讨会最为清晰地体现了中国学界的哲学自觉。在这场规模很小,但成果丰富的研讨会上,中国与外国、哲学与文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西方哲学的学者就“德国古典哲学与马克思”这一经典问题展开了一场近年罕见的思想交融与交锋。此次会议的最大成果在于,彻底超越了以往以文本互释的方式来追溯和印证德国古典哲学与马克思渊源关系的研究方式,转而立足于当代中国,以高度的自觉精神,运用中国人特有的思维和话语方式直接切入德国古典哲学把握问题的方式、展开哲学思维的路径等内在性要素,在此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了富有时代特征和民族风格的阐释。这在一定范围内不仅实现了让德国哲学说汉语,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德国哲学的中国化,更为重要的是,它切实推进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自觉和自信。

  文化自觉与中国话语体系的建构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自觉意味着这个国家和民族对于自己文化的自我认同、自我认知和自我觉悟。立足于哲学视角去把握和反思文化问题,历来是哲学研究的重要课题。2012年9月,主题为“马克思的文化观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第十二届马克思哲学论坛在武汉举行。这次论坛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文化研究中自觉意识的高涨。这种自觉意识既表现在关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路径问题的批判上,也表现在对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等问题的反思上。文化自觉意味着文化研究的深化,同时为文化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文化自觉蕴涵着语言自觉,反映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就是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学术话语体系问题。值得关注的是,打造中国学术话语体系问题构成了2012年度中国学界的一大热点。《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媒体都刊发了系列相关文章,学术期刊也遥相呼应。从此,让马克思主义哲学说汉语成为学术界热议的问题。其实,让马克思主义哲学说汉语绝不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应当沉浸于现实世界之外的概念推演和语言游戏之中,而是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从流行的西方话语体系中解放出来,代之以新鲜活泼、为中国人民所喜闻乐见的中国学术话语体系。这既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也是理论自觉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者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