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科资讯
2012年终特刊:2012年重大学术事件

发布时间: 2012-12-25      访问次数: 433

 2012年,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硕果累累。所谓“大事记”,寥寥数笔,虽然不足以将2012年中国学术发展的全貌巨细无遗地展现出来,但也足以展示哲学社会科学界扎实的前进步伐。

 

2012年社科界大事记


  1 社科界掀起学习十八大精神

  举世瞩目的党的十八大胜利闭幕后,哲学社会科学界迅速掀起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的热潮。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专家学者注重在落实十八大精神上下功夫。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陈奎元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对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高度重视,作出重要部署。全院上下积极响应,举办系列学习和宣讲会议,让十八大精神入脑入心。

  11月1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举行传达党的十八大精神会议。中共中央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院长,中央宣讲团成员王伟光就党的十八大精神进行辅导宣讲。

  11月23日,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主办的“十八大精神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与会学者认为,十八大报告明确地提出,全党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这一重大论断,为今后较长时间内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等各领域发展,指明了道路和方向,学术界需要从学理上进行深入理解,以推动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各高等院校、地方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部队院校普遍开展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活动,专家学者畅谈学习体会,研究部署落实,让十八大精神扎扎实实地贯彻到哲学社会科学事业中。

  2 “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备受重视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事业。报告强调,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2011年夏秋之交,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正式启动。经过一年多的探索与实践,各试点单位以创新工程为实践载体,认真负责,大胆创新,推动了各项工作不断向前发展,取得了重要成果。

  3 社科理论界推进“走转改”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开展以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积极行动,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其中,用心走基层,用情转作风,用功改文风,取得了显著成效。刘云山强调,我们要认真总结成功经验,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不断把“走转改”活动引向深入,推动社科理论队伍建设取得新进展,推动社科理论工作迈上新台阶,更好地发挥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功能。

  刘云山指出,研究回答好时代提出的问题,是社科理论工作的基本任务,也是社科理论工作者展现自身优势、实现自身价值的客观要求。只有走下去,深入实践中,才能发现真问题,找到“怎么看”的科学视角;只有走进去,深入生活中,才能得出真理论,提出“怎么办”的思路办法。

  4 “马工程”成果丰硕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既是一项重大的思想理论建设工程,又是一项重大的学术创新工程。6月2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成为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思想理论建设的标志性工程,在推进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方面发挥了龙头作用、基础作用和导向作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编译和基本观点研究取得重大突破,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提供了重要依据;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研究和宣传,有力推动了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坚定信念;紧密结合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围绕干部群众关心的重大问题加强引导,为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作出了积极贡献;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深入推进,为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全面加强,从根本上扭转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一度弱化的状况;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为凝聚和造就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搭建了重要平台。

  5 国家社科基金投入达12亿元

  国家社科基金投入从1986年设立之初的500万元,到2012年的12亿元,增幅之大,令人振奋。

  2012年度全国共受理申报课题25243项,比去年增加4061项,增幅为19.2%。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按照资格审查、通讯初评、会议评审、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审批等规定程序,顺利完成评审立项工作,共有3291项课题获准立项资助,其中重点项目160项,一般项目1806项,青年项目1325项,今年立项总数比去年增加408项。

  2012年,国家社科基金首次启动对社科类重点学术期刊的扶持资助,探索加强和引导学风建设的新机制新举措;启动学术期刊数据库建设,推动学术研究资源信息化、公益化;建设“中国文化海外传播动态”数据库,通过对中华文化在海外传播动态资料、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总结中华文化在海外传播的规律、经验,为国家制定文化发展战略提供决策咨询。

  6 教育部启动“繁荣计划”新增项目

  2012年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启动“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新增项目。这些新增项目包括:实施新一轮重点研究基地建设计划;实施哲学社会科学专题数据库建设计划;加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推广普及,面向社会开办“高校名师大讲堂”,实施社科普及读物项目,与公众共享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名师大家的最新研究成果;推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召开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工作会议,启动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等。

  7 社科媒体发展迅速

  2012年,学术期刊作为重要学术资源得到国家扶持。《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等200家期刊先后入选国家社科基金学术期刊资助名单。1月起,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主办的综合性社会科学期刊《中国社会科学》由双月刊改为月刊。改刊后的《中国社会科学》发文数量大大增加。同时,刊物加大了对基础理论研究的支持力度,注重扶持跨学科和新兴学科研究,进一步凸显新问题、新方法、新观点。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1月由周二刊改为周三刊。改刊后的报纸出版频率更快,时效性更强,稿件质量继续提升,报纸影响力进一步扩大。2012年,《中国社会科学报》北美报道中心和山东记者站、四川记者站挂牌成立,进一步加强了报纸与国内外哲学社会科学界的联系与交流。

  8 65家期刊签署《沈阳宣言》

  9月14日,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辽宁社会科学院联合主办的“首届全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高层论坛”在沈阳召开。会议主题为“学术期刊与学术生态建设”。此次论坛推进了人文社会科学综合类期刊与高校学报、专业期刊的多元互通对话,并就加强期刊自律、学风建设达成了协议。65家与会期刊签署了《沈阳宣言》(即《关于学术期刊加强自律共同抵制学术不端行为的联合声明》)。

  10月1日,华文期刊走向世界迈出重要一步: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主办,俄罗斯联邦政府财经大学、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承办的中国社会科学论坛(2012)——“世界华文学术名刊高层论坛”在莫斯科举行。此次论坛上,多家期刊代表就华文学术期刊推动知识传播与文明对话达成共识,共同签署了《莫斯科宣言》(即《实现华文学术期刊全球联合 促进知识传播与文明对话》)。

 

 

2012学科一瞥


  马克思主义

  理论自觉与理论自信

  2012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可以概括为“理论自觉与理论自信”。“自觉”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推动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术话语体系的建构。“自信”即通过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时代内涵,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由此坚信马克思主义能够引领当代中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5月11—14日,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哲学研究》编辑部、《马克思主义与现实》杂志社、《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编辑部与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共同主办的主题为“思想史与现实双重维度的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学术研讨会在复旦大学召开。与会者认为,当代中国哲学,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要在当代中国学术生态或者学术结构当中保持主流地位,思考思想史与现实的双重维度是非常必要的。

  9月21—23日,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主办、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的“第十二届马克思哲学论坛”在武汉举行。论坛主题为“马克思的文化观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与会学者围绕“唯物史观的文化理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理论”等议题,对如何推进文化建设、文化创新和文化发展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并达成了诸多共识。

  法学

  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如果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是2011年法学界和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那么该法律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则是2012年备受瞩目之处。其中,刑事诉讼法和民事诉讼法的修改既是法治建设的一件大事,也是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举措。

  为了维护精神障碍患者的合法权益,10月26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这是2012年重点领域立法值得书写的一笔。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强调“拓展人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这一要求将通过公开征求意见、立法调研等方式得到更好的落实。

  历史学

  “自然与社会”话题恒久弥新

  12月1日,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历史研究》编辑部主办,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中国近代社会研究中心承办的第六届历史学前沿论坛在上海开幕,主题为“天人之际:史学视阈下的自然与社会”。与会学者认为,“自然与社会”是一个恒久弥新的话题,在历史学的视野下,以新的视角、新的方法加以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而且具有现实价值。

  哲学

  北大哲学系迎百年华诞


  始建于1912年的北京大学哲学系迎来百年华诞。该系以“哲学与当代中国”为主题举行一系列系庆活动。其中,10月27—29日,“哲学教育与当代社会——世界大学哲学系主任联席会议”在北京举行。来自17个国家和地区71所重要大学哲学系和研究机构的近80位学者,就“哲学教育与当代社会”这一主题展开对话。这是历史上哲学学科参与学者范围最广的会议之一。

  社会学

  精英教育开放度受关注


  《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1期刊发了梁晨、李中清等合著论文《无声的革命:北京大学与苏州大学学生社会来源研究(1952—2002)》,引起了国内多家媒体和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该研究发现,改革开放以来,北大来自干部、专业技术人员家庭的子女有所增加,而农民子女比例有所下降。李中清在接受《中国社会科学报》专访时说,精英教育的生源多样性和开放度问题不仅受教育政策制定者关注,也是大多数社会民众的关注焦点,是当下中国社会的热点议题,需要学界更努力、更精确地进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