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地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加强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基地)之间的协同创新,12月12日,由文化部文化产业司主办、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承办的文化部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基地)2012联席会议在华中师范大学召开。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8家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基地)的负责人和中国社科院、国家行政学院等5家特邀研究机构代表等与会人士围绕“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的主题,结合各自的研究工作,就目前文化产业理论研究的现状与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建议进行了交流。
文化产业理论研究的成就与不足
文化部自1998年成立文化产业司以来,始终把加强文化产业理论研究工作作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1999年和2002年,文化部分别与上海交通大学和北京大学合作设立了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2006年,又分别与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云南大学六所高校合作共建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
文化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如果细数这几年的社科领域,尤其是文化领域研究成果的突破性进展,文化产业的研究应当是最大的亮点之一。文化产业理论体系逐步形成,发展文化产业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学术界通过理论研究为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持。
据统计,自1999年8家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基地)先后成立以来,共取得各级各类研究成果近400项;举办了170多个文化产业人才培训班,累计培训学员6000人左右,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撑;专职、兼职研究人员总数已超过200人,其中多数具备高级职称和博士学位,学科背景覆盖经济、管理、传媒、信息等与文化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多个领域。其中,几家中心基地还在文化产业跨界研究方面成绩卓越,华中师范大学在文化与科技融合领域已成为学界的领头羊。据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黄永林介绍,该校今年已连续获得了三个“十二五”科技支撑项目,经费达到近3000万元,不久前其主持的中华民族文化保护创意与数字化工程荣获了第四届文化部创新奖。
联席会议上,与会人士一致认为我国当前的文化产业研究已呈现出开放性、综合性、应用性和战略性的特点。然而,由于我国文化产业理论研究起步比较晚,因此,在理论成果创新、研究资源合理配置、应用转化机制等方面仍有待提高。目前的基地中心和有关机构对文化产业的理论研究还存在着种种不足,尤其是在名与实、量与责、资源配置与学术追求上还存在着明显的不平衡。
学术疲劳?要加快综合型青年学者的培养
联席会议上,上海交通大学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办公室主任胡惠林教授的一席话成为与会专家学者讨论的焦点。在胡惠林看来,“今天的文化产业经过了10多年的发展,实际上进入一个困境,这种困境既表现为企业对文化的渴望,也表现为学者在一定程度的疲劳——学术疲劳。”
胡惠林的判断基于他在一些地区和文化企业调研的结果,胡惠林发现,一些地方和文化企业对于目前文化产业理论学术界的战略政策顶层理论已经疲劳了。“比如企业,他们熟知目前学术界的这套东西,却解决不了实际问题。虽然最初政策、设计、对策、理论等文化产业理论研究起到了一个政策动员作用,但文化产业现如今的状况和10多年前已经不一样了。”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张晓明认为,以十八大为转折点,中国的文化产业发展将出现拐点。“我们原来认为文化产业是一个战略性短缺的产业,经过这10多年来的高速运转,文化产业在很多领域出现了过剩,但总体上依然短缺。面对这样一个产业发展形势,未来文化产业发展政策也将面临通过转型来推动新一轮的发展,具体到理论建设,迫切需要加强综合型的文化产业青年学者的培养。”
无独有偶,多位研究中心(基地)的负责人都在论坛上表达了一种急迫,即加紧发现、培养文化产业理论研究领域的年轻学者。“未来文化产业的研究,需要研究者具备多元的审视角度以及开放创新的能力,文化学、经济学、市场学、管理学乃至科技各方面的知识都需要有,目前客观地说,还没有培养出综合性的博士等更高级人才,因此更需要抓紧培养年轻团队。”云南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李炎教授表示。
南京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顾江希望相关主管部门能够联合国家级媒体为中心(基地)的中青年学者提供一个交流和展示的平台。同时,顾江建议成立一个全国性的文化产业学会,中心和基地联合,主办一个国际性的、具有影响力的学术大会。
通过新的评估机制促进中心(基地)的集约化和专业化水平
目前除了8家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基地),很多大学和研究机构也都先后成立了相应的文化产业研究机构,并且纷纷铺开了不少的“摊子”。总体来说,目前的文化产业学术研究机构良莠不齐,有些形成了较为精干的研究团队,有些却是为了开办培训班临时拼凑组合的混编军;有些提出了较为明确和专业的理论研究方向,但实际上却“心有余而力不足”,研究机构最终只剩下牌子。对此,张晓明表示:“希望未来在全国范围内对文化产业研究机构进行整合,突出好的品牌,着力孵化、培养、提升一批有能力的、有较高发展潜力的、配置比较好的、所在单位比较支持的,以这些研究机构为龙头,带动全国的文化产业理论研究的提升。”
联席会议上,几家中心(基地)纷纷透露自己已承接了不少国家科研项目。“目前各种资源都在向文化产业领域汇集,在这个时候特别需要把这些资源整合起来,通过提升文化产业理论研究的集约化水平,方能尽快产出一批品牌化的、对于国家真正有影响的优质文化产品。”张晓明说。
对于目前文化产业学术文章和书籍的井喷,有学者质疑:目前的理论学术研究有多少是原创的且能够经得起文献检查考验的?有些中心人不多,但是追求很多,布局很广,这些都是未来需要努力改进的。
对此,文化部副部长王仲伟强调,党的十八大进一步强调了文化强国的战略,这对文化产业理论研究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为此,要进一步明确中心(基地)的功能和目标,明确其作为国家中心的义务和职责,加强中心(基地)的评估体系建设,而评估的指标应包括在核心期刊发表的文章数量与质量、对各级政府决策意见的影响,以及对于具体项目的推进成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