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科资讯
培育中国特色大学精神

发布时间: 2012-12-12      访问次数: 379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我们要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我感到,在实践中,高等院校可以通过“大学精神”的培育,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得到弘扬。

  实际上,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精神,本身就具有与社会主义体系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的基因。如果说,对传承知识、探索科学奥秘的崇尚,对思想个性的尊重,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照等已成为大学所共同追求的价值,那么,中国的大学精神还具有自己的特质——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争取民族解放、摆脱奴役压迫,在党的领导下从革命走向发展的历程,也正是我们的大学探求教育救国、教育强国的历程。这就使得中国大学在自身精神文化传承中,蕴涵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许多特质:一是拥有强烈的爱国意识和报国情操,自觉担当社会责任;二是格外珍惜被历史和实践证明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并把学习、研究和阐释马克思主义作为本职;三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度认同。

  与历史积淀、人文脉络、地域熏陶相关联,每一所高校的大学精神都各具特色,这表现在教学、科研、管理以及校风、学风等各个方面,体现为独特的品格、追求和魅力。对于南开大学来说,百余年来,我们始终坚持这样一种品格:心系国家、服务社会的爱国道路,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公能品格,充满朝气、面向未来的青春精神,“文以治国、商以富国、理以强国”的价值追求,“文质彬彬、智勇真纯”的理想人格。这是南开大学长期办学实践经验的升华,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南开表达”。

  南开大学结合自身的历史传统与风格特色,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近十年来,学校每年投入50万元专项经费,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建设,设立理论创新专项基金,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使大学生更好地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我们每年派出近百支学生实践服务团队,深入基层、农村和厂矿,积极开展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勤工助学、科技创新、支教挂职等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改革发展实践中亲身感受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生命力,从而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和践行自觉性。

  多年来,讲校史、唱校歌、诵校训、戴校徽、鸣校钟以及参观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已成为南开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第一课;每年评选的“伯苓班”、“周恩来班”、“周恩来奖学金”被师生视为最崇高的荣誉;严范孙、张伯苓、周恩来塑像和西南联大纪念碑、校钟等人文景观已成为南开大学精神教育的有效载体。

  通过学习胡锦涛同志所作的报告,我坚定了一个信念:要再接再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滋养、培育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精神,使莘莘学子在潜移默化中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实践者、弘扬者。(南开大学党委书记薛进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