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科资讯
推动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访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原所长黄宏少将

发布时间: 2012-09-10      访问次数: 693

日前,国防大学教授、少将黄宏领衔主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由凤凰出版社出版。该书较为系统地研究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经验,充分反映了我们党理论创新的历史进程。黄宏是如何走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道路的?出于怎样的思考编写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未来的研究方向和目标又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记者专访了黄宏教授。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可宝贵的品格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方面成果颇丰,能否谈一下您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兴趣是如何发端的?

黄宏:我本来是个军人,1984年带领主攻团收复老山后,调入当时的政治学院,从事军队建设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后来借调入中央政策研究室,工作了7年,主要负责给中央起草文稿,组织和协调各大单位对苏东剧变原因、教训和社会主义理论研究方面的工作,开始涉及一些我们国家政治理论建设中的现实问题。这也是影响我开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一个重要时期。上世纪90年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着挑战,我当时在中央政策研究室参与了《关于社会主义若干问题学习纲要》、《苏东剧变的原因和教训》等几十份重要文稿的起草,这使我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问题产生了比较浓厚的兴趣,同时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了最初比较系统的理论思考。1997年1月,我重新回到国防大学,担任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这一时期我的研究视野逐步打开,特别是江泽民同志发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使我对党的理论创新有了更多的兴趣。之后我奔赴浙江温州等非公经济发达地区,开展广泛的调查研究,这使得我的理论修养得到充实提高,对党的理论创新工作有了越来越深的感受。编写《马克思主义创新史》、《邓小平理论发展史论纲》、《“三个代表”概论》等的过程,使我对马克思主义有了更深的认识,在这样一系列研究的基础上,自己觉得需要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一些系统的总结,于是也就有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这本书的诞生。

《中国社会科学报》:围绕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已经出版了不少论著,与别的书籍相比,您认为您的这本著作最鲜明的亮点是什么?

黄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一个不断用马克思主义原理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并从中产生新的理论飞跃的历史过程,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品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不同于一般的党史,也有别于一般的思想史。它的侧重点在于以揭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系列重要成果和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理论品格,从而进一步推动我们党理论创新,为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进一步武装全党服务。正因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具体的,它总是与一定的历史条件相结合,一切以时间、条件为转移,由于大的时代背景和当时历史条件的不同,在不同的时空条件下,党需要面对和回答不同的时代挑战,而体现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性要求。实践是理论的出发和归宿,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可宝贵的品格。本书的撰写,我们力求突出这一品格。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门真正的科学

《中国社会科学报》:总结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开辟未来,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的梳理,您最想对中国未来的发展传递什么样的信息?

黄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坚持其时代性,必须面对世界正在发生的剧烈变革,回答各种挑战。21世纪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世纪,是社会生活发生剧烈变化的世纪,也是国际战略格局和大国关系产生深刻变动的世纪,今天的资本主义与18、19世纪甚至20世纪的资本主义相比都发生了许多变化,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人类居住环境的变化,使全世界都必须面对人类共同遭遇的挑战。

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将要承担起复杂的国际责任,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将会碰到更多的挑战,要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更具青春和活力,理论就必须紧随时代,所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都突出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俱进这一最可宝贵的创新品格。立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性,更加注重回答我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问题,使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更有前瞻性,科学地预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可能面临的新挑战,而时代性、创新性、前瞻性,这都将统一于它的科学性。在它的入口处,我们需要杜绝一切犹豫、彷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门真正的科学,是实践的科学,是战斗的科学,是永远遵循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在大胆实践中不断深化认识,开辟从必然到自由道路的科学,这就是我们的结论。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在书籍第一编第三章专门谈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解读,并着重探讨了《实践论》、《矛盾论》的主要思想及理论贡献,您为什么推崇这种哲学解读?

黄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首先是一个哲学命题,必须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特别是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总结和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注重总结对历史发展的规律性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是一个纯思辨的哲学命题,但它确实又充满了哲学意蕴,不上升到哲学的层面和高度,就不可能认识在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中,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尤其是教条主义是在什么地方失足的。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次飞跃的起始,都是从认识论上的分歧和争论发端的,我们党所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四个理论成果的认识论本质,可以说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际实现了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结果。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经验的整体性分析,注重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研究和总结。认真学习在党的理论创新过程中,我们党是怎样运用马克思主义研究和分析近代中国和各种社会矛盾,并创造性地解决这些矛盾,走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独特道路来的。

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研究成果被世界所认识

《中国社会科学报》:刚刚看到您收藏的各个时期各个版本的一万多册马克思主义著作,关于未来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您有怎样的研究目标?

黄宏:我自己在理论建设方面确定了三个研究目标,将来要出《中国共产党理论建设史》以及《中国共产党精神建设史》,目前,我主编的“弘扬革命精神丛书”已出了16本。如果各方面条件允许的话,还打算在已出版《走向现代化的人民军队》、《迎接新军事变革中的中国国防和军队建设》、《世界新军事变革报告》等书的基础上,编写《中国人民解放军现代化建设史》,同时也推出一套“弘扬我军战斗精神”的丛书。此外,美国两家出版社正与我联系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翻译成英文在国外出版。如何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研究成果被世界所认识,这也是我思考的一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个丰富的宝库,马克思主义又是一个现实的、活的东西,它在不断发展,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变化的,因此我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是不断深化的,要面对鲜活的社会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