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学特色是一所大学在发展历程中形成的比较持久稳定的发展方式,特色大学文化是被社会所公认的独特优良办学特征、卓越的大学精神和优秀的校园文化,深刻体现一所大学的生命力和社会影响力,是办学兴校的深层推动力。
作为一所具有行业特殊背景的大学,面对国家在深部找矿、油气勘查、海洋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等领域启动实施的一系列重大战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要敢于率先占据制高点,敢于在机制体制上先行先试,不仅要在发展速度上超过同类高校的平均水平,更要在发展质量上回应社会、行业、区域经济特别是国土资源行业对学校的期望。
锁定整体水平发展目标
纵观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历程,许多一流大学都经历了一段后来居上的跨越式发展时期。着眼于在建校100周年之际基本实现“建设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目标,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在规划文本中明确提出了“三步走”发展战略:
第一步(2011~2020年),实现阶段性办学目标。办学规模稳定,办学结构合理,人才培养质量大大提高;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显著增强。第二步(2021~2030年),建成国内外知名的研究型大学。办学实力进一步增强,办学条件、人均科技产出处于国内高校前列,人才培养质量在国内外享有良好声誉,优势与特色学科突出、其他学科整体水平进一步提升,基本具备建设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所需的人才、学科、文化和基础设施条件。第三步(2031~2052年),基本实现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的长远办学目标。
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始终坚持大学文化的引领作用。地大(武汉)把文化建设纳入教育事业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将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事业发展规划统一规划、统一部署、统一检查、统一评估,培育具有历史特点、时代特征、学校特色的大学文化,使学校成为高等地质教育思想的精神高地和地学文化的摇篮,为学校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条件支持。学校针对大学文化建设长远目标、阶段性目标和近期目标,不断创新大学文化育人模式,努力做到大学文化在校园景观中有、师生意识中有、实际行动中有,使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每一座景观都有动人故事,每一个角落都有育人功能。
秉持传统探索改革
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在于坚持学科特色和历史传统,凸显校园精神,建设特色校园文化。60年来,一批又一批勇于在艰苦行业和基层建功立业的地大毕业生,在各自的岗位上,为祖国和人民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热血。这里的人和从这里走出的人一直致力于研究地球的历史、演化、结构和物质组成,并为合理开发利用地球资源和保护地球环境而努力工作,这已经成为地大校园文化。
纵观国内外大学的办学经验,学校要实现建设成为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必须依照“强基础、有特色、入主流”的学科和专业建设理念,秉持学校的优良办学传统,按照高等教育的规律办学,不攀比、不跟风、不浮躁,积极探索改革的新模式,创造发展的新亮点,通过强化基础和特色,凸显办学优势,通过重点突破带动全局发展,保障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目标。
特色校园文化凝聚动力
无论是建校初期,还是南迁办学,甚至于今天乃至未来,“艰苦朴素、求真务实”的校训始终是我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不竭动力,形成学校的内在凝聚力和外在竞争力。它是一种好的学风,严格谦逊、不骄不躁、甘于“坐冷板凳”,为实现理想而不畏艰辛、坚韧不拔、奋发图强,靠好的学风熏陶、培养出的学生以踏实肯干、诚信待人、朴实无华、善于合作而深受社会欢迎;它是一种好的校风,清正廉洁、勤勉工作、勤俭办学,把廉政教育和“谋求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价值观教育融入日常工作和学习中;它是一种好的生活态度,提倡简约平实、淡定率真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虚伪浮夸。
培育大学精神、建设特色校园文化是大学长期积累、不断创新、持续发展的过程,是每一个大学都面临的重要的、永恒的课题。发展地学文化是学校办学特色的显著标志。地球科学文化作为特色大学文化,它是一种境界,成为人类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向往和追求,它是一种渗透,潜移默化而又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信念和生产方式。发展地球科学文化,不仅是科学文化事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全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学校的每一个地质元素明显的文化景观也蕴含着丰富的特色文化内涵。中心花园里3000平方米的化石林,是地球科学与艺术的结晶,体现了古老与现代的对话、科学与生命的交流;穿越南望山、连接着文理两大校区的地大隧道,无不体现了人文与科学融合、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新落成的“四重门”文化景观,作为中国高等地质教育发展的见证者,那简洁、质朴、浑厚的艺术形态,悄然地将大学历史、大学特色与大学文化物化于校园,滋润师生的心灵。
关键字:大学发展 大学文化 大学精神
信息来源: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信息网 http://www.sinoss.net/2012/0524/407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