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科资讯
袁贵仁在"高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视频会上的讲话

发布时间: 2012-07-17      访问次数: 102

201257日)

袁贵仁

  这次视频会是经国务院领导同志同意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主要任务是部署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也就是“2011计划的启动工作。在今年3月召开的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上,刘延东国务委员对设计和实施好“2011计划作了重要指示和明确要求。刚才,张少春同志、杜占元同志对计划的启动作了全面部署,这是教育部、财政部共同的意见。陈吉宁、韩惠鹏、王青海、袁雯等四位同志的发言,分别从高校、院所、企业、地方的角度,谈了学习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体会,对“2011计划的认识,以及深化体制改革、推动协同创新的做法和考虑,讲得都很好,听后很受启发、教育和鼓舞。希望大家按照会议部署,认真学习借鉴4个单位好的经验做法,共同把“2011计划启动好、实施好。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实施“2011计划的重大意义

  实施“2011计划,对于大力提升高等学校的创新能力,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深入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实施“2011计划,是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战略举措。20114,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特别强调,高等教育是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在国家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我国高等学校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讲话通篇都贯穿着提高质量这一主线。创新能力提升,则是提高质量的灵魂。教育部、财政部决定联合实施“2011计划,就是要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推动高校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之路,促进内部资源和外部创新力量的有机融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2011计划是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中国高等教育系统又一项体现国家意志的重大战略举措。

  其次,实施“2011计划,是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现实需要。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了更加注重内涵提升新的发展阶段,要求高校面向科学前沿和国家发展需求,在质量、特色和结构上下功夫。实施“2011计划,紧紧抓住创新能力这个根本,抓住出创新成果出创新人才这个关键,必将有力推动高校把更多的心思、更多的精力、更多的资源用于提高质量上,坚定不移地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再其次,实施“2011计划,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重大行动。近年来,高校科研经费增长很快,为提高科技水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传统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就成为制约科技创新的最主要因素。“2011计划所提出的坚持三个面向,打破分散封闭、加强协同创新、促进科教结合和产学研用结合等发展理念,必将对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和人力资源强国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准确把握“2011计划的核心内涵

  要实施好“2011计划,做好各环节、各方面的工作,必须充分认识、准确把握“2011计划所包含的新理念、新思路和新要求。

  第一,全面提升创新能力是“2011计划的重要目标。“2011计划的核心目标是提升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高校不同于科研院所,也不同于企业,在开展科学研究、产出原创性成果之后,还要把知识条理化、规范化,丰富原有学科或者创建形成新的学科,在培养人才、服务社会中实现知识创新的价值。教育规划纲要强调,要完善以创新和质量为导向的科研评价机制。长期以来,在科研管理中,我们往往把论文、专利、著作这些科研工作的表现形式,当成科研工作最终目标,并以此来评价教师和科研工作者。这种方式虽有一定道理,但很不全面、很不深刻,很难把科研工作者的精力聚焦到国家急需、世界一流的科研目标上来,很难鼓励教师潜心研究,去追求解决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重大问题。我们必须改变单纯以项目、论文数量为主的考核评价方式,要以注重原始创新质量,注重解决国家重大需求的贡献度贡献率来评价科学研究。“2011计划项目的设计、申报、认定和绩效评估,必须始终牢牢把握住这个导向。

  第二,建立健全协同创新机制是“2011计划的工作重点。实施“2011计划,解决教育、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不紧以及科研资源配置分散、封闭、低效等问题,就必须把协同创新机制建设作为重点,突破高校内部以及与外部的体制机制壁垒,促进创新组织从个体、封闭方式向流动、开放的方向转变;促进创新要素从孤立、分散的状态向汇聚、融合的方向转变;促进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的分割状态向科技工作的上游、中游、下游联合、贯通的方向转变。建立协同创新机制,要认真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方面,要建立协同创新中心这一载体。建好这个载体,一要依托高校,二要广泛协同,三要采取多种模式,四要明确责任。另一方面,要妥善平衡各方责任权利关系。协同创新中心的运行,知识产权的管理,成果收益的分配,都是崭新的课题,需要在培育过程中积极探索、及时总结,建立健全有利于中心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第三,不断深化体制改革是“2011计划的本质要求。冲破陈旧的体制机制束缚,改变习以为常的传统观念,大力推进协同创新,除了改革,别无他途。要以管理改革推进协同创新。要大力推进高校在协同创新的组织管理、人事制度、人才培养、人员考评、科研模式、资源配置方式以及创新文化建设等方面的改革,形成综合改革特区,有效释放人才、资源等创新要素的活力。“2011计划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简单项目,而是涉及多方面、系统性的综合改革。国家投入的增量资源,应主要用于改革创新所付出的成本。要坚持全面开放原则,真正打破身份等级限制;要鼓励支持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国际机构先行先试;要坚持客观公正的评审机制,委托第三方评审,多听取著名专家,特别是成果的使用方、受益方的意见,注重成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防止行政干预;要坚持多元化推动方式,充分利用好现有的资源和条件,形成政策支持和财政支持并重、以政策支持为主的支持方式。

  第四,推动和引导相结合是“2011计划实施的重要特点。“2011计划与以往计划或工程在组织实施和支持方式等方面具有不同的特点,它既是推动性计划,更是引导性计划。推动性体现在:先期组建、充分培育,国家每年按照一定数量和规模,择优遴选出一批国家协同创新项目,形成分层次实施的体系。引导性体现在:引导所有的高校都要按照“2011计划的总体精神与要求,紧密结合各自的实际,在不同的层次、以不同的方式,积极推动体制改革,踊跃参与协同创新,不断提升学校的创新能力与质量水平。

  总之,“2011计划是一个干事的计划,而不是一个分钱的计划,更不是一个划分高校层次的计划。这个计划实施下来,将不会有“2011高校这个概念,而只有“2011中心这个名词,最终形成一批体现三个面向的,各具特色、充满活力、奋力争先的协同创新中心。计划实施得是否成功,一要看是不是体现先进性、需求性。所选择的项目必须是国内一流水平,必须是国家重大需求。二要看是不是体现改革性、创新性。要始终把改革创新作为强大动力,促进高校提升创新能力,坚决防止那种把过去已有的项目、基地简单地加以包装再申报“2011计划的现象。三要看是不是体现唯一性、协同性。唯一性是指国家已经设立的,就不在同水平上重复;同时申报同类的,只能支持一个。在这个前提下,是否在全国范围内集中优质资源开展协同创新最为关键。协同的方法和形式多种多样,要加强校校协同、校企协同、校地协同、校所协同,要加强国际合作,特别是鼓励多种类型的协同。四要看是不是体现整体性、系统性。“2011计划不仅仅是一个科研计划,而且是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计划,是一个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计划,既有横向的协同,又有纵向的协同,是纵横交织的协同。五要看成果是不是具有针对性、实效性。“2011计划干的是国家急需、水平一流的大事,成败与否,关键是看能不能产出重大成果。要通过实施这一计划,促进高校形成一批优秀创新团队,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产出一批具有标志性的创新成果。因此,项目的认定要公开透明,项目的管理要科学规范,成果的评审要客观公正。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推动高校实现内涵式发展,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作出重要贡献;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重要贡献。

  三、稳步推进“2011计划的顺利实施

  为保证“2011计划科学平稳启动和可持续实施,办好实事、增强实力、务求实效,这里,我再提出几点工作要求。

  一是加强领导,精心谋划,保证开局良好。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首批计划项目启动的效果如何至关重要,将直接影响到计划的全面实施和今后发展。“2011计划是一场系统的改革,牵涉到利益结构的调整,考验我们的智慧和能力。各地各高校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稳步推进改革,正确把握改革的力度、进度和时机,平衡各方利益关系和合理诉求,保证计划的良好开局,确保高等教育大局的和谐稳定。

  二是通盘考虑,远近结合,突出质量要求。各地各高校要研究制定参与协同创新规划,择优遴选条件较成熟、前期基础较好并具有较强优势的项目进行重点培育。要充分考虑多种参与方式,注重改革创新和能力提升。对于少数有可能进入国家“2011计划支持的,要给予重点培育;对于目前尚不具备条件的,可通过其他项目支持发展,培育成熟后再考虑申报。千万不要层层发动,不要全面开花,不要一哄而上,不要临时拼凑,坚决避免盲目申报、劳民伤财和不正之风。

  三是锐意改革,勇于创新,努力取得实效。“2011计划项目设计,要面向时代要求,多去想如何为国家和民族作出实质性贡献。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机制。要找准重点难点,加大力度对开展协同创新的制约因素、具体困难给予政策保障、经费支持。教育行政部门要创新工作机制,统筹考虑、加强指导、精心谋划,公平把关、透明评审、分层分批实施。各高校要大胆推进,不等不靠不要,在人才聘用、资源配置、考核评价、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深化改革,力争有所突破。

  四是加强研究,及时总结,科学合理实施。“2011计划的实施管理还是新生事物,既要积极改革、大胆推进,也要及时总结、改进完善。要尽快研究制定“2011协同创新中心运行管理、协同创新资金管理以及绩效评价管理等办法,完善细化第三方专家评审和评审机制,逐步形成有效的监管机制。

  五是多方协作,明确责任,形成推进合力。教育部、财政部为实施“2011计划专门成立了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各地各高校也要落实责任人和职能部门,明确工作责任,在政策研究、统筹规划和资源配置上予以有力保障。“2011计划的科学实施,也离不开科技、人事等许多部门的大力支持和行业、企业、地方的密切配合。各地各高校要以高水平的谋划、高标准的设计,争取多方支持,集成有效资源,形成推进合力,努力为计划的安排实施创造良好条件。

  同志们,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各方面条件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我国科技工作者依靠自己的力量,仅用十年左右时间就创造了原子弹爆炸、导弹飞行和人造卫星上天的奇迹,这是协同创新的光辉典范。与当年研制两弹一星相比,我们国家整体实力强多了,对教育科技投入大多了,各方面条件都好多了。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两弹一星精神,义不容辞地担负起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神圣使命,有信心、有决心也有能力取得一批像两弹一星那样的重大成果。让我们共同努力,全面深入地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认真扎实地组织实施“2011计划,为建设高教强国、科技强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谢谢大家!

  《中国教育报》2012511日第1

关键字:高校创新 教育 高等教育

信息来源: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信息网 http://www.sinoss.net/2012/0511/40624.html